试论日军为什么不进攻延安

有关中国时事政治,社会现象之分析批判。

版主: 周明河

周明河
帖子: 48
注册时间: 周日 9月 18, 2016 8:34 am

试论日军为什么不进攻延安

帖子周明河 » 周二 10月 18, 2016 2:01 pm

最近一个时期,由于日本历史学家远藤誉的著作《李德胜:与日军共谋的男人》的问世和传播,与此有关的话题又被重新热炒了起来。

前阵子有个文章,大概是分析日军为什么不轰炸延安,具体内容笔者也记不清了,反正着实引起了一阵讨论。但是,这类问题由于缺乏可靠而扎实的史料,加上这段历史本身的复杂性,确实让人不易理出头绪,不过笔者还是想就“日军为什么不进攻延安”这个问题来进行一番探讨,以作为现阶段的一家之言贡献于大家。

其实要理解这类问题,对于深受洗脑宣传与传统史观影响的中国人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共方的材料我们已经有所提防了,可是来自国民党方面的材料其实也值得警惕。比如我们说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以及八年间日军对华方略的变化,其实与国民党方面的说法就不太一致,像参与过淞沪会战的国军著名将领张发奎提到的:“简言之,我们采取了主动权——日军在卢沟桥攻击我们,我们挑起了八一三事变。但是我不能在《抗日战争回忆录》中披露这一点,因为我们一向宣称我们在抗(抵抗)战。”【《张发奎口述自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P171】

以上“拨乱反正”到底是想说明什么呢?当然不是为日军的侵略做辩护,而是指出一个最起码的事实,就是仅就当时中日之间的军事实力对比而言,中国根本没有胜算(虽然日军受到来自远东苏军的牵制)!而武汉会战之后之所以进入所谓“相持阶段”,并非是由于日军国力、军力不足,而是由于日军的方略出现了变化——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首先就在于日军对中国内地并无领土野心,其次就是日本认为国民政府已经失去了与日军相抗衡的实力,也接近沦为一个地方政权,只要日方采取政治攻势为主、军事攻势为辅的策略,就足以压迫国民政府进行妥协!

那么这里回到我们的主题来,如果共产军队真的是抗日的中流砥柱,或者实力真的很强的话,为什么日军不去直接进攻延安呢?

从网上查找的一些资料看,日军在1941年之前对延安还是有过一些零星的轰炸的,只不过因延安地区比较偏僻,人员、建筑非常分散,轰炸的效果远不如重庆那样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对重庆、成都等地的轰炸在1941年以后也大大减少,这应该跟“飞虎队”的来华及日军南下作战有直接关系,而且轰炸重庆的目的,原本更多的在于压迫国民政府妥协甚至投降,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这样的企图已经不可能达成了。

不过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为了“歼灭敌中央军主力,并占领四川省要域,摧毁敌抗战根据地,以促使重庆政权屈服或崩溃。”【《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第二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87年版,P538】日军方面制定了一个“五号作战”计划,这个计划预计在1943年春实施,预计投入的主力有十六个师团,同时从山西南部与宜昌两个方向发动,以中国派遣军为主,再从日本本土、满洲和南方(东南亚)增调部分兵力。

不过自1942年8月以后,日军在南太平洋的瓜岛等日美攻防战中不断失利,日军在华北的多次大规模扫荡也消耗了不少物资,终使这个“重庆作战”的计划和设想化为泡影。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注意,“五号计划”中提出以10个师团为基干,从山西南部出发向陕西进攻,在夺取西安等地后转而南下四川。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对于日军的传统及其实力有所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相信,一旦日军完成了上述兵力的集结及物质准备,他们基本上是可以成功达成“五号作战”的部署的——话题又转回来了,为什么日军不在太平洋战争以前提出和实施类似“五号作战”的计划呢?那肯定是与笔者前面提到的对华认识及其方略变化有关系。

在太平洋战争以前,日军自然具备攻取四川的实力,与山西的日军仅有一个黄河限隔的延安呢?恐怕日军仅用一两个师团就可以将其轻松打垮。可是日军到底为什么没有这么干呢?这自然要首先归结到中日全面爆发的复杂背景上,以及国、共、日(包括苏、汪)等方的复杂关系上。

在日方看来,“共党方面最终目的在于打倒重庆,由自己掌握全部主权。但是在目前情况下,由于实力薄弱尚不能取代国民党,故其当前的任务是以促使日本与重庆长期对抗为主。”【《华北治安战》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1页】这个分析是百团大战之后做出的,但无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共方在抗战时期的方针问题,只要留着中共,就可以起到给重庆方面捣乱的目的。

如果日军扫荡了延安,那么无疑为重庆方面除掉了大敌,使得原本并未倾尽全力对日作战的重庆方面,很可能就要加大抗战投入(尽管蒋介石与各地方派系之间还有点矛盾),这自然不会是日方乐见的——将延安方面留存着,恐怕也是日方反过来拉拢重庆进行合作的一个因素。

另一方面,抗战前期支援中国抗战的主要是苏联方面,苏联在西北地区也有不少空军和驻军。可以想见,如果日军进攻延安的话,那么很可能会刺激苏联加大在华军事投入,甚而可能真的直接出兵参与对日作战,这自然也不是急于解决中国事变的日本乐见的。

当然,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呢?其实正在于共产军队对日军的威胁太小了,虽然尚不至于忽略不计,但也无须视为心腹大患(留在华北的也都是日军的二线部队,装备、训练、兵员都是二流的)。比如说在1940年以前,日军对于共产军队的存在并不感到是多大的威胁,直到百团大战以后,中共军队自己暴露了实力,才引起了日军的注意——不懂现代战争的人,也许以为士气或军队数量是很关键的,其实更主要的还是装备、补给及训练、指挥,共产军队的训练很差,尤其是装备、补给也远不能跟获得外援的国军相提并论,更遑论日军。

为了强化华北等地的“治安”,日军开始了所谓对共产军队的“肃正作战”,造成了中共的艰难处境。可是正如我们所了解和《李德胜:与日军共谋的男人》所揭示的,李德胜通过与日方的合作,令双方达成了一定的默契,从而减轻了日军对自己的压力——太平洋战争以后,日军的主要敌人是英美等国,在中国大陆上也依然是重庆方面,“第二是延安政权,第三是美国在华的空军”【《华北治安战》下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27页】;而且由于日苏之间的和平协定,日方也犯不着对中共穷追猛打。

最后,我们来做个总结: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中日全面战争对于中国命运的影响之大,一方面是日军打垮了国军,另一方面就是共军的坐大——这直接影响了此后内战时期的实力对比(虽然美、苏的态度也很重要)。这种坐大也包括营造了相对和平的空间,使得像延安整风这样的强化领导、组织的运动得以开展,没有通过整风来获取的李德胜的个人权力巩固以及对整个组织的绝对领导,内战的胜利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就是李德胜通过难得的历史机缘,及毫无下限的纵横捭阖,利用中日全面战争的千载良机,为了达到夺权的目的,不惜损害全民族的利益——一是做好苏联方面的“儿皇帝”(虽然也有个人私心,导致父皇帝有时不太高兴),二就是不惜与日方勾结,来达到消弱国民党(抗战主流)的目的——当然我们不能说国民党就是完美的,但是这种政党之间的恶性竞争,的的确确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总体利益,最终让一个空前绝后的独裁者成功上位!

历史的深刻教训,就在于一旦开启了打天下、坐天下的革命模式(孙文首开),那么最终就很有可能是让一个最残暴、最奸诈、最无视人权的大革命家上位!而中国的未来即在于开启民主、宪政的改良模式,尽管推翻暴政也离不开革命的暴力手段。

回到 “中国历史”

在线用户

用户浏览此论坛: 没有注册用户 和 18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