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结构
1,整个楼倒塌,但仅先跑到门口的范先生命大,但两条腿给压断了。-----------一致认为:老天爷,范先生要再跑快点就好了!
2,楼梯口倒塌,仅范先生遇难。-----------可能有人会认为那是报应。
3,全班学生紧跟范先生跑,刚全数跑出,楼房倒塌,行动缓慢的其他班级的师生全数遇难。------- 一致认为:“言传不如身教”的师德典范,民众点头,教育部颁奖,皆大欢喜。
4,范先生临危不惧,留在教室内指挥,一直到最后,可是,楼梯口倒塌,全班仅范先生幸存。---------一致无言,即无指责,也无颁奖。
5,整个楼倒塌,无一人存活。---------- 所有故事都没有了,只有为他们全体默哀。
6,楼房就是不倒。---------- 整一个戏弄人,“范跑跑”之雅称因此而成立。
【分析】从第4种之外的其他5种情况看,范先生本人的主观因素和行为表现都是同一的。可是,由于其他客观方面的表现不同(如8级地震中楼房的各种可能的倒毁方式和程度),却导致了人们对范先生有了不同的态度评价:1,快点跑啊;2,遭报应了;3,民众点头,教育部颁奖;5,默哀;6,成为“范跑跑”。这其中的荒唐在于:任何人对这些其他客观方面的表现事先都是无法把握的,可是,它却能影响到人们对范先生行为的评价。
有些追问,只能是以后来的特定结果为前提,比如“你怎么先跑出来了”?这个问题最多只能在第6种的结果状态之下提出来。如果事实上是第1种情况发生,那么仍然质问“你怎么先跑出来了”,就明显缺德或者简直神经病。
也就是说,范先生自救的行为是发生于所有可能的结果之前,那么当你的提问得依赖于后来才存在的某特定结果才能成立的话,那么范先生是没有办法做回答的。就像当你看到一个赌徒最后以12点赢了庄家后(即庄家爆了),你不能由此而理直气壮地质问该赌徒当初为什么不把赌注放得更大。
.
一个多版本的“范美忠”
在线用户
用户浏览此论坛: 没有注册用户 和 0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