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真实的民国——南京政府那十年》后记

周明河
帖子: 48
注册时间: 周日 9月 18, 2016 8:34 am

《找寻真实的民国——南京政府那十年》后记

帖子周明河 » 周六 10月 01, 2016 1:30 pm

从开始集中搜集、阅读该书的史料,到最终完成这部原拟五卷100万字、实际为三卷60万字的著作,已经过去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两年多的研究、写作时间,就所描述的这段历史的复杂性而言,绝对不能算长;但平均每年30万字的写作总量,两年却也不能算短,由于我是全职写作加上毫无家事之累,实际上也相当于别人的四五年了。毕竟,主要的历史问题都大致细细观照了一遍,也自信可以带给读者一些清新脱俗的感受乃至震撼!相信通过未来岁月的慢慢积累和不断提高,将来可以再出修订版本,何况历史本身也是这样——是在不断的浮出水面和反复重塑的!

原本设想100万字,主要是考虑当时战争较多,所以可能花费的笔墨会很多;可是到了后来,越发感到这些战争实在千篇一律,没必要那么重复,也就省去了很大的篇幅。再一个问题,就是原本需要全面描述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但实际上只是交代了蒋与汪、胡等及各地方实力派之间的较量,而没有交代蒋系势力内部的权力倾轧,如CC系与新政学系、CC系与军统、陈诚“土木系”与何应钦系等的矛盾斗争,因为后来考虑到这些矛盾斗争几乎贯穿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整个历史,如果交代起来必然会虎头蛇尾,不如权且一笔带过。

本书的史料、参考书主要是一些第一手的回忆录、日记配合一些二手的著述,这些二手著述往往是比较权威和专题性的研究,是值得吸收的成果。本着严谨的要求,本书中所有重要及较为重要的引文、知识点皆有可靠的出处,既是出于对自己负责、也是出于对读者负责——比如说关于杨永泰的信息,这方面的可靠资料是极少的,笔者通过了一年多的查找,才在无意中发现了《杨永泰先生言论集》中的开篇部分所收录的一篇翁静秋所作的杨氏简传,配合《由政学会到政学系》等材料中的有关记述,也大致可以廓清杨氏的生平了。

回首两度寒暑,我仍然是一如既往的自信,虽然我也自知自己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但作为一个独立研究者、一个历史写作者,我自信将给读者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观史视角,并启迪大家去重新看待这段敏感、重要的历史。另外,本书中介绍了一大批重要人物,这种写法以前还没有过,应该算是一种创新吧,而且更为关键的,我是把“事的历史”尽量转化为了“人的历史”,我也尽量去仔细挖掘了历史人物们的个性及心理动机等,力争叙述的生动鲜活。

通过对于这段历史的深入检讨,首先就会使得我们深入反思中国的“革命”,更加注意到中国现代史上外部强加的因素之多、之大,实在是古代史所难以比拟的,且对于中国历史的走向影响深远!

另外,要强调的是,这种通史形式的叙述也具备一种便利,各种事件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互相呈现,很多东西都自成逻辑,只须轻轻一点,甚至不言自明,读者就可以意会很多东西,如张学良究竟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关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也大致为《大转折1937》做了注脚,令读者领会这种所谓“侵略”的复杂性。

我的知识结构也大大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专门家,平素在研读民国史之余,我仍然会关注其他时段的历史乃至世界史,因此可谓具备了一种通史的眼光吧;更甚者,十年前我的主要精力还在文学、思想方面,后来又广为接触经济、政治等方面,因此也可谓具备了一种通识的眼光吧!通史与通识,加上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念,自信足以察国史之变、成一家之言。

更足自信、自豪的,或者正是笔者自小就拥有的军事爱好,积二十年之功也算有了对于军事的一定造诣吧,尽管不免于纸上谈兵,然而遍观当代史著,却几乎从未发现哪位大陆籍史家的军事知识令我敬服。即便我是抛砖引玉,也是值得了。

当然,就像有些身历者所描述的,知识就像一个不断扩大的圆,内部面积越大,其外延也就越大,人也就备感无知和渺小!相反,增加的是对于社会、自然的敬畏之情!

然而,可以稍微安慰自己的是,我们读史既是为了寻求真相以便让自己活得明白,这种真相既可以让自己获得片刻拨云见日的快感,同时生动鲜活的历史也可以带给我们以一种阅读小说般的愉悦——这就是读史的乐趣,一种智性的乐趣!如抽烟、饮酒一般上瘾,乐此不疲,渐入佳处则妙不可言!

有时候我也会想,假如明年或者后年我就将魂归他方,那么我现在所做的这一切是否会感到后悔呢?扪心自问,虽然会有种抱负未伸的遗憾,但对于今天的所作所为肯定是不会后悔的,今天自己追寻真理、真相的历程,其实就是对于人生之意义的追寻,对于社会进步的努力!

我以前在文章里说过:“我们不是没有‘历史’,我们没有的是一部真实可靠的历史,尤其是缺少丰富而可靠的证据、细节——由此,又造成了很多人对于历史学科的极大不信任,致使很多人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政治上的犬儒主义。”最大限度地去追寻信史的建构,就是我等最基本的职命吧。

我现在还计划着,假如未来几年尚有余力,可以再对于百年近代史下一番研究和叙述的功夫,将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彻底打通。不过,就我自己的感觉而言,近代史实际上更为复杂,因为要涉及对于西方各国的深入认识及理解,恐怕又须数年光阴了。

回到 “周明河”

在线用户

用户浏览此论坛: 没有注册用户 和 5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