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没有两制,只剩一国 <回归19年>政经崩坏中. 加速中国化(转载)
发表于 : 周二 10月 18, 2016 3:44 am
香港没有两制,只剩一国
<回归19年> 政经崩坏中. 加速中国化 (转载)
罗文钦 2016/07/01
六月十六日上午,耗资55亿美元、历经五年时间兴建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亲临见證,以及中美两国元首共同祝贺之下,风风光光地开幕了。这一天,约10万遊客湧入这个迪士尼在亚洲的第叁个主题乐园,迪士尼更乐观预估,今年全年入园遊客将超过1000万人次。随著庞大客流而来的,当然就是令人垂涎的金流。这场盛宴的序幕一拉开,迪士尼和上海两造无不笑逐颜开。
然而,与此同时,远在1500公里之外,从上海搭机过去只需2小时的香港迪士尼,则因上海迪士尼的开园而陷入一片空前的低气压中。
更低压的是香港的社会氛围。也就在上海欢天喜地的同一天,铜锣湾书店的店长林荣基出来召开记者,指控中国在香港押人北返审讯。他以极其悲壮的语调说,「在座好多香港人、香港记者,大家差不多是坐在同一条船。我个人或者书店被干预,将来都会发生在大家身上,这个一定!」
回归19年後,香港正以难以想像的速度中国化,从自以为是的「舞照跳、马照跑」的两制中,被来自北方的高压快速变一国......。
经济欲振乏力
排队人潮销声匿迹 店租居高不下
二0一五年,香港首富李嘉诚悄悄将其企业帝国版图大挪移。当年一月,李嘉诚的两大旗舰集团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即长和系)进行重组,两大集团变成了长江和记实业与长江实业地产,更重要的是,两大新集团的註册地从香港迁到了开曼群岛。
同年九月,长江基建宣布以116亿美元换股形式合併了同为李嘉诚旗下的公共事业公司电能实业。在此之前,电能实业是长和系10家上市公司中唯一还在香港境内註册的公司,李嘉诚走完这一步,等於宣告旗下所有企业註册地都已迁离香港,成为一家纯外商公司。
纵横商场超过60载的李嘉诚,对外界的撤资说法一概否认。然而,从一一年开始抛售中国和香港资产起,李嘉诚显然已经精心布局了撤资香港这盘棋。他花了如此大的工夫所要传达的讯号,无非是对这块土地的失望,用出走来对香港的未来投下不信任票。
李嘉诚这样的大富豪可以说走就走,但大多数的香港小老百姓却只能被迫留下来,在风雨飘摇中继续奋鬥。
九龙尖沙咀,是全球精品业的一级战区。拜中国开放自由行之赐,多金的中国遊客湧入此地疯狂采购。广东道沿著海港城一侧的商铺,聚集了LV、PRADA、Hermes的旗舰店,不论假日或平日,经常可见门口大排长龙,等候进场血拚的中国遊客。
国际精品店挟著雄厚的资金,将香港商业区的店铺租金愈炒愈高,早已超越纽约成为全球之最,甚至是巴黎的叁倍。过去闹区满街的茶餐厅、冰室和杂货店,早已退避到巷弄之间,甚至从此销声匿迹。
有「金鱼街」之称的旺角通菜街,原来是水族馆聚集的特色街道,但多数业者早在2、3年前就已经不敌租金上涨而纷纷关门。有「古董街」之称的荷李活道,随著西式餐厅和酒馆进驻,近年租金涨了2倍以上,风情也已今非昔比。
然而,去年下半年,情势急转直下。受到中国遊客缩减的影响,香港零售业开始转冷,广东道已不复见过去排队买名牌的人潮,甚至在精品店内的消费者也寥寥可数。
敏感的商家立即做出反应,国际精品业者开始要求香港房东调降租金,甚至乾脆关掉门市。在尖沙咀、中环和铜锣湾,精品店的关门潮让等待出租的空店铺愈来愈多,但是已经飙到天价的店租,再怎麽降,恐怕也难吸引几年前退出的传统零售业者回头,这对於低迷的香港房地产业有如雪上加霜。
原本多元发展的香港经济,近年愈来愈向中国倾斜,仰赖中国甚深的旅遊和零售业,一跃成为香港经济的大动脉。随著中国经济放缓,香港经济也立即受到波及,成长率从一○年的6.8%一路下滑到一五年的2.4%,今年第一季更低至0.8%。如今的香港经济,成也中国,败也中国。
金融中心摇摇欲坠
上海急起直追 新加坡迎头赶上
「香港根本没有製造业,房地产又只是那几家大财团在玩,唯一能撑住经济的就是金融业。若是连金融业也不行,香港就完蛋了。」一家总部在香港的跨国企业在台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说。
历经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香港一直处於中西文化交汇点,在中国一九七九年改革开放之後,也因地缘关係成为西方资本进入中国的跳板。靠著这样的区位优势,香港当仁不让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转口贸易中心,晋身亚洲四小龙。
然而,九七年回归中国之後,香港经济开始发生质变。经历了九八年亚洲金融风暴和○叁年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的衝击,香港经济急转直下,中国的「关爱」之手也藉机伸进了香港。○叁年六月,中国与香港签署了CEPA(更紧密经贸关係安排),中国对香港服务业大幅开放,虽让香港经济步上了几年的荣景,却也埋下了隐患。尤其是,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就不断受到挑战,地位正显得摇摇欲坠。九七年至九八年间爆发亚洲金融风暴,港元遭到索罗斯等国际投机客多次狙击,炒家们先放空港股套现港元,然後在汇市抛售港元买美元,矛头直指香港紧钉美元的联繫汇率制度。九八年八月初在经历第四波攻击後,香港当局决定动用1200亿港元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一美元,成功击退「索罗斯们」。
一六年年初,香港又成为投机客的猎物,港元在一月中旬急贬至8年半新低,让香港金融界再度绷紧神经。此时,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出面喊话:「香港能够承受得住资本流动,若港元跌至7.85,金管局将抛售美元。」在香港金管局的坐镇下,汇率大战有惊无险。
但随著香港与中国经济愈来愈紧密相连,港币依旧紧钉美元的联繫汇率,已被视为背离市场的汇率制度,未来投机者对香港联繫汇率的挑战将不会停歇,也将成为香港固守国际金融中心的一大罩门。
香港的金融业有如台湾的高科技业,左右著这块土地的经济命脉。当中国在○九年叁月决定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时,不少专家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上海远远落後於香港,根本不可能取代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才不过7年光景,中国金融业的实力已不可同日而语。人民币去年十一月纳入IMF(国际货币基金)特别提款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如今,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个降息或降準动作,立即影响全球股汇市;人行行长周小川一段稳定市场的谈话,与美国联準会主席叶伦的说辞分量不分轩轾。
从金融业实力看,据英国《银行家》杂誌公布的一五年世界千大银行排名中,中国就有117家银行入榜,其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居龙头和第二。另外,中国證券市场交易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大,仅次於纽约交易所;而不管是银行、證券或保险,中外金融业者无不以上海为兵家必争之地。
更遑论中国自一四年推动上海自贸区,以上海作为各项金融改革的试点。中国政府的力挺,加上上海的区位优势,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会否认上海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追上香港甚至取代香港只是时间的问题。
除了上海之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主要竞争对手新加坡,实力也不断提升。根据伦敦Z/Yen集团日前公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加坡已经超越香港,成为仅次於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叁大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落居第四,也打破维持多年的「纽伦港」国际叁大金融中心格局。
香港如何克服对新加坡的颓势,恐怕更是短期内的急迫任务。
言论自由紧缩
新生代另起炉灶 追求自己的民主
四月叁日,在郭富城夺得香港金像奖影帝之後,他在颁奖典礼上和香港电视台前数百万名观众无不屏息等待压轴大奖的揭晓。结果跌破各界眼镜,由探讨中港敏感政治议题、预言香港未来10年变化的《十年》摘下年度最佳影片。
为了《十年》的上映和得奖,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北京中宣部非常紧张,除了封杀该电影在内地上映,还罕见地禁止中国各电视台和网站转播颁奖典礼,更动用了《环球时报》当打手,指责这部电影「荒唐」、「带给香港社会的坏处很可能大过好处」。
「多谢金像奖够胆颁这个奖给我!」《十年》团队在台上说出内心里最真诚的感谢。颁出该奖的香港金像奖协会主席尔冬陞说:「若以专业角度,《十年》夺最佳电影机会微乎其微,得奖都是因为社会气氛。」
香港的社会气氛,这两年在无形中确实出现了明显转变。在《十年》得奖的2个月後,香港民主派人士循例在维多利亚公园举办了悼念六四天安门事件的烛光晚会,这个已经持续举办27年的纪念活动,追思六四事件的死难者,今年依旧办得莊严肃穆,令人动容,但今年参与人数较去年减少1万多人,是○九年以来参与人数最少的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一四年积极参与「雨伞革命」的香港学联和大专院校学生会,都缺席了这次的六四烛光晚会;在六四当天,11所院校组织选择在中文大学举办六四论坛,探讨香港未来的前途。
这是一个重要的讯号。当传统的民主派人士高呼著中国进行民主改革、平反六四,这些经历占中运动、雨伞革命的香港新生代,对於民主派前辈向中国喊了27年的口号,已经不寄予幻想,他们决定另起炉灶,追求更贴近自己的香港自由民主。
但让人悲观的是,以主人和家长自居的北京当权者,依旧强势主导香港的政商版图,推动爱国教育,对香港政治议题完全容纳不下任何反对派的意见。随著这批雨伞革命的参与学生陆续走出校园成为香港社会中坚分子,中港之间的衝突,只怕会愈演愈烈。
中港关係日渐疏离
摩擦已达临界点 中国认同创新低
北京父权式的统治,加上每年四千万陆客湧入香港带来的摩擦,香港的反中情绪已经达到了临界点。
一四年四月,一名中国幼童在香港市区当街便溺,遭到围观的香港民众拍照,进而爆发幼童父母与围观港人发生激烈衝突的事件,後续更引起中港之间网民的对战。港人指责陆客不卫生、以为花钱就是大爷;中国网民则批评港人欠缺同理心,甚至扬言发起「拒访香港」的运动。
这一事件并非特例,早在「尿尿小童」事件之前,中国旅客在香港的粗鲁、没水準行为,在香港市民心里积怨已深。先有大陆孕妇争赴香港生产,抢占香港医疗资源,以及零团费强迫购物引发的衝突,接著又陆续发生陆客抢购奶粉,以及去年十月发生在港陆客因拒绝购物遭陆籍女导遊纠众殴毙事件等。可以说,北京原本意在刺激香港经济的个人遊开放政策,如今已成为加深中港两地裂痕的火药桶。
香港人有多讨厌中国人?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每年公布的族群认同民调,可一探究竟。根据该调查,从○九年起,香港人对中国人的身分认同开始下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港人比率,一○年从28%下跌至21%;一二年跌至12.6%,而一五年最新的数据再降到11.3%。
相反的,认为自己只是「香港人」的比率,在○八年为51%,而一五年最新调查中,则已升高至79.1%。在愈来愈多港人不认同中国的趋势下,中国未来处理香港问题,势必愈来愈棘手。
台湾成为港人新救赎
近年中港关係的发展,彷彿是两岸关係的一面镜子。从中港CEPA和两岸ECFA(两岸经济协议),陆客赴港个人遊和陆客来台自由行对经济的助益,以及缩减之後对经济的影响;另外,中国经济放缓对港台两地造成的衝击,也凸显台港两地对中国依赖性过高的风险。
港人近期掀起一股台湾热,台湾的餐饮连锁店、书店在香港大受欢迎,赴台旅遊的港人也不断增长,去年旅客人数超过153万人次,是仅次於中国大陆和日本的第叁大观光客来源地。业者透露,今年港人旅台更热门,很可能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客源地。
数据显示,一四年移居台湾的香港人多达7500多人,是一一年的3倍。一位香港官方驻台人员解释说,7000多人中,绝大部分是来台求学的港生,真正移民到台湾的港人应该只有几百人,主要还是考量到就业问题。但不容否认的是,在香港政治社会纷纷扰扰之际,台湾无疑成为当下港人身心上的最佳避风港。
然而,在中国威权日盛的当下,究竟台湾只是港人一时的救赎,抑或香港现况才是台湾恐惧的未来?在香港回归中国19年後,中港疏离更加明显的当下,真正该省悟的,恐怕还是那个令人畏惧并保持距离的政体吧!
<回归19年> 政经崩坏中. 加速中国化 (转载)
罗文钦 2016/07/01
六月十六日上午,耗资55亿美元、历经五年时间兴建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亲临见證,以及中美两国元首共同祝贺之下,风风光光地开幕了。这一天,约10万遊客湧入这个迪士尼在亚洲的第叁个主题乐园,迪士尼更乐观预估,今年全年入园遊客将超过1000万人次。随著庞大客流而来的,当然就是令人垂涎的金流。这场盛宴的序幕一拉开,迪士尼和上海两造无不笑逐颜开。
然而,与此同时,远在1500公里之外,从上海搭机过去只需2小时的香港迪士尼,则因上海迪士尼的开园而陷入一片空前的低气压中。
更低压的是香港的社会氛围。也就在上海欢天喜地的同一天,铜锣湾书店的店长林荣基出来召开记者,指控中国在香港押人北返审讯。他以极其悲壮的语调说,「在座好多香港人、香港记者,大家差不多是坐在同一条船。我个人或者书店被干预,将来都会发生在大家身上,这个一定!」
回归19年後,香港正以难以想像的速度中国化,从自以为是的「舞照跳、马照跑」的两制中,被来自北方的高压快速变一国......。
经济欲振乏力
排队人潮销声匿迹 店租居高不下
二0一五年,香港首富李嘉诚悄悄将其企业帝国版图大挪移。当年一月,李嘉诚的两大旗舰集团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即长和系)进行重组,两大集团变成了长江和记实业与长江实业地产,更重要的是,两大新集团的註册地从香港迁到了开曼群岛。
同年九月,长江基建宣布以116亿美元换股形式合併了同为李嘉诚旗下的公共事业公司电能实业。在此之前,电能实业是长和系10家上市公司中唯一还在香港境内註册的公司,李嘉诚走完这一步,等於宣告旗下所有企业註册地都已迁离香港,成为一家纯外商公司。
纵横商场超过60载的李嘉诚,对外界的撤资说法一概否认。然而,从一一年开始抛售中国和香港资产起,李嘉诚显然已经精心布局了撤资香港这盘棋。他花了如此大的工夫所要传达的讯号,无非是对这块土地的失望,用出走来对香港的未来投下不信任票。
李嘉诚这样的大富豪可以说走就走,但大多数的香港小老百姓却只能被迫留下来,在风雨飘摇中继续奋鬥。
九龙尖沙咀,是全球精品业的一级战区。拜中国开放自由行之赐,多金的中国遊客湧入此地疯狂采购。广东道沿著海港城一侧的商铺,聚集了LV、PRADA、Hermes的旗舰店,不论假日或平日,经常可见门口大排长龙,等候进场血拚的中国遊客。
国际精品店挟著雄厚的资金,将香港商业区的店铺租金愈炒愈高,早已超越纽约成为全球之最,甚至是巴黎的叁倍。过去闹区满街的茶餐厅、冰室和杂货店,早已退避到巷弄之间,甚至从此销声匿迹。
有「金鱼街」之称的旺角通菜街,原来是水族馆聚集的特色街道,但多数业者早在2、3年前就已经不敌租金上涨而纷纷关门。有「古董街」之称的荷李活道,随著西式餐厅和酒馆进驻,近年租金涨了2倍以上,风情也已今非昔比。
然而,去年下半年,情势急转直下。受到中国遊客缩减的影响,香港零售业开始转冷,广东道已不复见过去排队买名牌的人潮,甚至在精品店内的消费者也寥寥可数。
敏感的商家立即做出反应,国际精品业者开始要求香港房东调降租金,甚至乾脆关掉门市。在尖沙咀、中环和铜锣湾,精品店的关门潮让等待出租的空店铺愈来愈多,但是已经飙到天价的店租,再怎麽降,恐怕也难吸引几年前退出的传统零售业者回头,这对於低迷的香港房地产业有如雪上加霜。
原本多元发展的香港经济,近年愈来愈向中国倾斜,仰赖中国甚深的旅遊和零售业,一跃成为香港经济的大动脉。随著中国经济放缓,香港经济也立即受到波及,成长率从一○年的6.8%一路下滑到一五年的2.4%,今年第一季更低至0.8%。如今的香港经济,成也中国,败也中国。
金融中心摇摇欲坠
上海急起直追 新加坡迎头赶上
「香港根本没有製造业,房地产又只是那几家大财团在玩,唯一能撑住经济的就是金融业。若是连金融业也不行,香港就完蛋了。」一家总部在香港的跨国企业在台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说。
历经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香港一直处於中西文化交汇点,在中国一九七九年改革开放之後,也因地缘关係成为西方资本进入中国的跳板。靠著这样的区位优势,香港当仁不让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转口贸易中心,晋身亚洲四小龙。
然而,九七年回归中国之後,香港经济开始发生质变。经历了九八年亚洲金融风暴和○叁年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的衝击,香港经济急转直下,中国的「关爱」之手也藉机伸进了香港。○叁年六月,中国与香港签署了CEPA(更紧密经贸关係安排),中国对香港服务业大幅开放,虽让香港经济步上了几年的荣景,却也埋下了隐患。尤其是,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就不断受到挑战,地位正显得摇摇欲坠。九七年至九八年间爆发亚洲金融风暴,港元遭到索罗斯等国际投机客多次狙击,炒家们先放空港股套现港元,然後在汇市抛售港元买美元,矛头直指香港紧钉美元的联繫汇率制度。九八年八月初在经历第四波攻击後,香港当局决定动用1200亿港元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一美元,成功击退「索罗斯们」。
一六年年初,香港又成为投机客的猎物,港元在一月中旬急贬至8年半新低,让香港金融界再度绷紧神经。此时,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出面喊话:「香港能够承受得住资本流动,若港元跌至7.85,金管局将抛售美元。」在香港金管局的坐镇下,汇率大战有惊无险。
但随著香港与中国经济愈来愈紧密相连,港币依旧紧钉美元的联繫汇率,已被视为背离市场的汇率制度,未来投机者对香港联繫汇率的挑战将不会停歇,也将成为香港固守国际金融中心的一大罩门。
香港的金融业有如台湾的高科技业,左右著这块土地的经济命脉。当中国在○九年叁月决定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时,不少专家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上海远远落後於香港,根本不可能取代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才不过7年光景,中国金融业的实力已不可同日而语。人民币去年十一月纳入IMF(国际货币基金)特别提款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如今,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个降息或降準动作,立即影响全球股汇市;人行行长周小川一段稳定市场的谈话,与美国联準会主席叶伦的说辞分量不分轩轾。
从金融业实力看,据英国《银行家》杂誌公布的一五年世界千大银行排名中,中国就有117家银行入榜,其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居龙头和第二。另外,中国證券市场交易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大,仅次於纽约交易所;而不管是银行、證券或保险,中外金融业者无不以上海为兵家必争之地。
更遑论中国自一四年推动上海自贸区,以上海作为各项金融改革的试点。中国政府的力挺,加上上海的区位优势,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会否认上海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追上香港甚至取代香港只是时间的问题。
除了上海之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主要竞争对手新加坡,实力也不断提升。根据伦敦Z/Yen集团日前公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加坡已经超越香港,成为仅次於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叁大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落居第四,也打破维持多年的「纽伦港」国际叁大金融中心格局。
香港如何克服对新加坡的颓势,恐怕更是短期内的急迫任务。
言论自由紧缩
新生代另起炉灶 追求自己的民主
四月叁日,在郭富城夺得香港金像奖影帝之後,他在颁奖典礼上和香港电视台前数百万名观众无不屏息等待压轴大奖的揭晓。结果跌破各界眼镜,由探讨中港敏感政治议题、预言香港未来10年变化的《十年》摘下年度最佳影片。
为了《十年》的上映和得奖,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北京中宣部非常紧张,除了封杀该电影在内地上映,还罕见地禁止中国各电视台和网站转播颁奖典礼,更动用了《环球时报》当打手,指责这部电影「荒唐」、「带给香港社会的坏处很可能大过好处」。
「多谢金像奖够胆颁这个奖给我!」《十年》团队在台上说出内心里最真诚的感谢。颁出该奖的香港金像奖协会主席尔冬陞说:「若以专业角度,《十年》夺最佳电影机会微乎其微,得奖都是因为社会气氛。」
香港的社会气氛,这两年在无形中确实出现了明显转变。在《十年》得奖的2个月後,香港民主派人士循例在维多利亚公园举办了悼念六四天安门事件的烛光晚会,这个已经持续举办27年的纪念活动,追思六四事件的死难者,今年依旧办得莊严肃穆,令人动容,但今年参与人数较去年减少1万多人,是○九年以来参与人数最少的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一四年积极参与「雨伞革命」的香港学联和大专院校学生会,都缺席了这次的六四烛光晚会;在六四当天,11所院校组织选择在中文大学举办六四论坛,探讨香港未来的前途。
这是一个重要的讯号。当传统的民主派人士高呼著中国进行民主改革、平反六四,这些经历占中运动、雨伞革命的香港新生代,对於民主派前辈向中国喊了27年的口号,已经不寄予幻想,他们决定另起炉灶,追求更贴近自己的香港自由民主。
但让人悲观的是,以主人和家长自居的北京当权者,依旧强势主导香港的政商版图,推动爱国教育,对香港政治议题完全容纳不下任何反对派的意见。随著这批雨伞革命的参与学生陆续走出校园成为香港社会中坚分子,中港之间的衝突,只怕会愈演愈烈。
中港关係日渐疏离
摩擦已达临界点 中国认同创新低
北京父权式的统治,加上每年四千万陆客湧入香港带来的摩擦,香港的反中情绪已经达到了临界点。
一四年四月,一名中国幼童在香港市区当街便溺,遭到围观的香港民众拍照,进而爆发幼童父母与围观港人发生激烈衝突的事件,後续更引起中港之间网民的对战。港人指责陆客不卫生、以为花钱就是大爷;中国网民则批评港人欠缺同理心,甚至扬言发起「拒访香港」的运动。
这一事件并非特例,早在「尿尿小童」事件之前,中国旅客在香港的粗鲁、没水準行为,在香港市民心里积怨已深。先有大陆孕妇争赴香港生产,抢占香港医疗资源,以及零团费强迫购物引发的衝突,接著又陆续发生陆客抢购奶粉,以及去年十月发生在港陆客因拒绝购物遭陆籍女导遊纠众殴毙事件等。可以说,北京原本意在刺激香港经济的个人遊开放政策,如今已成为加深中港两地裂痕的火药桶。
香港人有多讨厌中国人?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每年公布的族群认同民调,可一探究竟。根据该调查,从○九年起,香港人对中国人的身分认同开始下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港人比率,一○年从28%下跌至21%;一二年跌至12.6%,而一五年最新的数据再降到11.3%。
相反的,认为自己只是「香港人」的比率,在○八年为51%,而一五年最新调查中,则已升高至79.1%。在愈来愈多港人不认同中国的趋势下,中国未来处理香港问题,势必愈来愈棘手。
台湾成为港人新救赎
近年中港关係的发展,彷彿是两岸关係的一面镜子。从中港CEPA和两岸ECFA(两岸经济协议),陆客赴港个人遊和陆客来台自由行对经济的助益,以及缩减之後对经济的影响;另外,中国经济放缓对港台两地造成的衝击,也凸显台港两地对中国依赖性过高的风险。
港人近期掀起一股台湾热,台湾的餐饮连锁店、书店在香港大受欢迎,赴台旅遊的港人也不断增长,去年旅客人数超过153万人次,是仅次於中国大陆和日本的第叁大观光客来源地。业者透露,今年港人旅台更热门,很可能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客源地。
数据显示,一四年移居台湾的香港人多达7500多人,是一一年的3倍。一位香港官方驻台人员解释说,7000多人中,绝大部分是来台求学的港生,真正移民到台湾的港人应该只有几百人,主要还是考量到就业问题。但不容否认的是,在香港政治社会纷纷扰扰之际,台湾无疑成为当下港人身心上的最佳避风港。
然而,在中国威权日盛的当下,究竟台湾只是港人一时的救赎,抑或香港现况才是台湾恐惧的未来?在香港回归中国19年後,中港疏离更加明显的当下,真正该省悟的,恐怕还是那个令人畏惧并保持距离的政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