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由 结构 » 周四 9月 29, 2016 1:46 am
作者:结构
对于“公共事物或人物”的价值判断,可能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事实的认知问题即是否如实;二就是道德评价。
设“X”为一公共事物或人物,如果甲说“X很好”,那么这个“好”,自然是甲的态度,这个态度表明甲希望X继续存在或发生,这就是这个价值判断的实质含义。
但是,X作为一个公共事件,其社会功能效果是客观且唯一的。而这效果客观上又分为可能的两种,一,对大多数人有益;二,仅对少数人有益。如果甲认为X的客观效果是“二”,且自己又属于那个少数,那么甲的这个价值判断就有道德问题,即不道德。如果甲明明认为X仅对自己在内的少数有益,但在论证自己的那个价值判断时,却说成是因为对大多数有益,那么这个道德问题更严重(因为其中包含了撒谎)。在这里,甲的那个价值判断中的道德问题与客观上的X的功能是“一”还是“二”,没有关系,也就是说,甲的道德败坏,不是其认知能力决定的。
如果一个公共事物客观上仅对少数有益,而一个人又以为是对大多数人有益而拥护之,同样不是这个认知决定了其道德观,其认知只是决定了其道德观的具体应用。
所以说,虽然认知的事实判断会影响到价值判断,但人的价值判断的根本依据,不是认知,而是他早已潜在的既定的道德观。
价值观,道德意识,是先天的模式,只要一个人以为某事符合了他的某价值模式和道德观,他就会以肯定的态度对待该事物,至于该事物事实上是不是真如其所认为或期待的那样,那是另一回事,如果哪天其发现自己的认知是错的,那也仅是认知的错,他不会因为自己那认知的错误而去修改自己的价值观。
.
作者:[b]结构[/b]
对于“公共事物或人物”的价值判断,可能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事实的认知问题即是否如实;二就是道德评价。
设“X”为一公共事物或人物,如果甲说“X很好”,那么这个“好”,自然是甲的态度,这个态度表明甲希望X继续存在或发生,这就是这个价值判断的实质含义。
但是,X作为一个公共事件,其社会功能效果是客观且唯一的。而这效果客观上又分为可能的两种,一,对大多数人有益;二,仅对少数人有益。如果甲认为X的客观效果是“二”,且自己又属于那个少数,那么甲的这个价值判断就有道德问题,即不道德。如果甲明明认为X仅对自己在内的少数有益,但在论证自己的那个价值判断时,却说成是因为对大多数有益,那么这个道德问题更严重(因为其中包含了撒谎)。在这里,甲的那个价值判断中的道德问题与客观上的X的功能是“一”还是“二”,没有关系,也就是说,甲的道德败坏,不是其认知能力决定的。
如果一个公共事物客观上仅对少数有益,而一个人又以为是对大多数人有益而拥护之,同样不是这个认知决定了其道德观,其认知只是决定了其道德观的具体应用。
所以说,虽然认知的事实判断会影响到价值判断,但人的价值判断的根本依据,不是认知,而是他早已潜在的既定的道德观。
价值观,道德意识,是先天的模式,只要一个人以为某事符合了他的某价值模式和道德观,他就会以肯定的态度对待该事物,至于该事物事实上是不是真如其所认为或期待的那样,那是另一回事,如果哪天其发现自己的认知是错的,那也仅是认知的错,他不会因为自己那认知的错误而去修改自己的价值观。
.